新笔趣阁 > 大唐之逍遥王 > 《大唐之逍遥王》第一百零二章 过三关,得良婿(三)
    “不错,实在是不错!老夫只是想测试一下你这小子对敏儿的心,可你也实在是可恶居然小瞧老夫的三关!”高士廉愤怒地说道,“既然你这关是真的做到了‘七步作诗’,那我也无话可说,这一关你算是过了!可是接下来的两关比较难,看你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关卡!”

    “多谢伯父厚爱,小侄能过得此关实属侥幸,至于后面两关小侄接下便是!”李逍遥笑眯眯地说道,他无所畏惧的迎着高士廉一双快要碰出火来的愤怒地目光,没有丝毫的退缩目不转睛地迎了上去,那股迎难而上地尽头使得高士廉更加的气愤。

    李逍遥吟诵这首诗时,他也暗暗地送了一口气,对待诗词他真的是很难做到那种朗朗上口的句子,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加上前世所学的‘藏字诗’结合现在遇到的事情,吟诵出一首自己都认为非常了不得的诗。纵然其中略微想起前世网上流传追求心仪女生表达爱意的诗句,然后加以更改成为自己的东西,幸亏他的文字功底还算可以,否则这次就真的栽了。

    众人看他风轻云淡,淡然地模样,其实他内心也是惊涛骇浪一样。若非突然想起‘藏字诗’,他想这关就真的倒下了,到时候就连他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隋唐时期哪个文人墨客没有几分能耐,随意地吟诵诗歌,只不过没有那些文学大家一样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已。

    若是李逍遥是这个时代的人,吟诗作对对他而言小儿科,这点事情还是难不倒他的,可是身体是隋唐时期之人,灵魂却不是。他所掌握的只不过是二十一世纪的思想以及知识,虽然从书本上知道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可是历史的轨迹究竟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唯独不变的只有胜者才有资格去书写历史。

    “第一关,你算是过了!”高士廉低沉地说道,“接下来就是第二关!你与无忌比试书法,就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若是你能击败无忌,第二关就算通过了!”

    “舅父,这……”长孙无忌出声打断道,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舅舅会让自己与李逍遥比试第二场。若是自己手下留情,舅父一定不会同意;若是自己手下不留情,那妹妹可能会找自己的麻烦,也可能一辈子都不理自己,这让他左右为难。

    高士廉见长孙无忌左右为难,怒吼一声道:“让你比试你就去,怎么这么啰嗦!”看了一眼长孙无忌诧异地神色,他急忙解释,“妹妹的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他日敏儿嫁人,你便是大舅子,有这个责任为妹妹把好最后一关!若是你敢推迟,或是你敢在比试中故意输掉,休怪老夫不客气。”

    “无忌接下便是,定当竭尽全力!”长孙无忌见舅父高士廉气得吹胡子瞪眼,急忙接下他的命令,躬身道。既然舅父如此做,绝对有他的理由,作为外甥的他以及作为兄长的他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考验一下李逍遥,听见高士廉说的话,他也觉得自己应该把把关。

    长孙秀敏见兄长居然听从舅父的命令与李逍遥比试第二场,书法的比试。她可是知道自己的大哥长孙无忌的书法绝对能拿得出去,虽然没有书法名家那样声名远播,可是她知道兄长最擅长地便是楷书。长孙无忌的楷书与他的为人一样,方方正正,清秀且大气仿佛像是一副美丽的画卷一样,让人流连忘返,只不过知道长孙无忌会书法的只有高府众人,其他人都不曾见过他有书法流传于民间。

    她暗暗焦急地想道:“大哥最擅长得就是楷体,他最喜欢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集贴,舅父让逍遥与大哥比试书写《兰亭集序》明摆着就是想让他输,这可如何是好!”她焦急的神色看向了李逍遥,李逍遥朝他点点头,让她放心。

    虽然李逍遥不知道长孙无忌的书法到底如何,而且在历史上书法名家隋唐时期最著名的莫过于‘初唐四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四人为首,成为唐初书法主流。而且唐朝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也是最为鼎盛时期,因此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如:‘草圣’张旭、怀素和尚等人全部都在大唐王朝诞生出的书法名家,若是现代有其中一人书写的真迹,将其拍卖绝对价值连城,就连隋唐时期许多书法学习者都将这些书法大家的作品收藏在家中,每日研习。

    唐朝之所以算得上是中国书法历史中的黄金时期,其中当权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当时唐代最高学府专门设立‘书学’这一科目,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使得唐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长孙无忌最擅长的是楷书,实则是因为隋唐时期当时最盛行的便是楷书,只不过有着‘初唐四大家’名声在前,若想要在楷书上面有所成就,名留青史必须开辟新的一条书法道路才行。比试书法讲究的便是长年累月的积淀,否则想一蹴而就成为书法名家根本就不可能。

    李逍遥咋听见高士廉让长孙无忌与自己比试书法,他略微诧异,又瞧见长孙秀敏担忧的神色,他知道长孙无忌的书法绝对不差。可是众人不清楚的是李逍遥的书法也是非常的厉害,他前世生活在农村,教育条件相对城市落后很多,因此农村人的固定思维是只有念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李逍遥也是非常刻苦学习之人,否则他怎么会在竞争激烈的学生时期考上名牌大学呢!

    自小他就练习写毛笔字,因为长辈们都说拥有一手好毛笔字,将来考上大学绝对有用,而且练习写字的时候可以让人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内涵。所以,他才跟随着村里的长辈后面开始学习写毛笔字。李逍遥记得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毛笔的握笔姿势与圆珠笔、钢笔相差甚远,一时难以接受,最后他花了很多时间在书法上,使得他的书法自成一体。

    练习毛笔字的前提就是需要有正确地握笔姿势,若是姿势错误写出来的字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其次便是字法线条,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的线条的用笔方法。首先学的就是‘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再者就是‘结字’,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正是这么来的。

    但是学写字首先要先从楷书或隶属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摹字帖是练字的必要手段。如果不临摹帖子,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就会出现偏离书法的基础,连入门基础都没有打好,如何找到自己的字体。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李逍遥记得当时还小家里穷就用别人使用的字帖不要的捡起来再用,有时候也会自己购买一些‘庞中华楷书古诗词字帖’临摹,使得他入门基础打得非常结实,因此他才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长孙无忌的六个表兄弟直接从书房内将桌子搬了出来,‘文房四宝’摆在桌子的东北方向,然后六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高士廉漫步而行来到了书桌前,提着手中的毛笔看着长孙无忌、李逍遥两人,微笑地说道:“时间是一炷香,香熄灭了你们就得停笔,而且此次的书法比试老夫只要求,谁写的字体更加能说服于我,谁就算赢了。若是相同的字体书写的,那只能看笔力如何了!”

    高士廉将手中的毛笔放在了笔架山,然后吩咐自己的儿子点燃一炷香,李逍遥目测了一下,若是香烧完了需要差不多半个小时时间,时间绝对充足,但是他还是想了一下到底使用什么的字体去书写这篇集序才能让高士廉心服口服,让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败下阵比较好。现在最关键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长孙无忌会使用什么字体,只好凭借自己的猜想去写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当李逍遥提起毛笔时便感觉这支毛笔与自己以前所用的有点区别,在纸上落笔准备书写着《兰亭集序》时,他的感觉更加清晰。可是,这些都不能阻挡他行云流水的快速地书写完这篇王羲之书法的巅峰之作,也是被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因此,他作为书法爱好者来说最喜爱的也正是这篇中外闻名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市场上流通最广泛的行书字帖也正是以他这篇书法字帖,可是真迹在历史上却仍然是一个迷。

    李逍遥收笔时,仔细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这支毛笔,又细细的观察了铺在桌子上的纸张,喃喃自语道:“这不是后世所用的‘文房四宝’,但是差距不是很大!”他猜测的并没有错,现在他使用的‘文房四宝’不是后世流传的那种,而是更早时期的,制作工艺均是不同。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至于后来的四宝指的是湖笔、徽墨、宣纸、洮砚,是从宋朝开始的。而且,砚台又分四大类,为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其中以端砚最为名贵,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热点。

    李逍遥收笔停止书写,长孙无忌依然在奋笔疾书。高士廉见李逍遥停笔写完了,他急忙看了看一旁的香炉,一炷香还未烧到一半,他惊讶地问道:“你写好了?”

    “写好了,请伯父过目!”李逍遥肯定的说道,微笑地看着一脸诧异地高士廉。

    高士廉见李逍遥目光坚定,他还是有点不相信,紧锁眉头的来到了李逍遥的书桌前,一看李逍遥所写的,他整个人都愣住了,傻傻地杵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长孙无忌的《兰亭集序》还有一点没有写完,就听见李逍遥说已经写完了整篇文章,手中的毛笔立即停了下来,他下意识地出声道:“不可能!”

    长孙无忌由于李逍遥书写的速度比自己还要快,已经写完的事实难以相信,手中的笔杆停了下来,愣了一会低下头发现自己只写了一大半,还有最后一段没有书写完全,可是刚刚出声使得他手中的动作一滞居然将正在写的‘之’字拉长了许多,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光彩,他知道自己此次书法输了,可是他还是不相信李逍遥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将数百字的序文写完,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毛笔直接来到了李逍遥旁边。

    当他看到李逍遥书写地序文字体时,也与高士廉一样,两人均是膛目结舌,久久不语,整个人的视线全部落在了这篇文章上,仿佛看到了稀世珍宝一样,不愿将自己的视线挪开一分一毫。看到这种情形,李逍遥笑了!(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