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大唐之逍遥王 > 《大唐之逍遥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举制
    唐高祖李渊把玩着手中的金质开元通宝,爱不释手,无论是质地还是外观都要远甚于五铢钱,只不过在市面上真正流通的仍然是以铜质的开元通宝为主,至于金银质的开元通宝,只在皇家中用作赏赐之物,也是身份的象征,凡是皇亲国戚以及一品大员每人都佩戴着一枚银质的开元通宝,金质的开元通宝只有皇子等人才允许佩戴,因此百姓只要看金银质的开元通宝就知道那人的身份与地位。

    铸造钱币大权被朝廷控制着,李逍遥还专为根据后世的市场调节机制开创了运用市场流通的货币需求铸造的方式,使得市面上流通的开元通宝的价值得到很好地保证,而且又抑制住物价的上涨,缓和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且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由李逍遥传达下去,成为李唐最高的机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开元通宝流通的条例,还规定了私自铸造钱币者判凌迟处死,诛九族,使得市面上鲜有人敢私自铸造开元通宝,并且将之前的五铢钱等全部回收,然后重新熔炼,保证了开元通宝至高无上的地位。

    李逍遥上任户部尚书以来,多项举措使得李唐统治更加稳固,加强了皇权的地位,因此唐高祖李渊赞扬有加,李逍遥更是擢升尚书令,官升一级,成为正二品大员,掌管着整个六部大权,相当于丞相的权力,至于宋珠明则提拔为户部尚书,王熙为左侍郎,李逍遥的提升使得户部上下人员全部得到唐高祖李渊的褒奖,得到了不少的赏赐,一时之间,户部成为士族子弟争相进入的府衙。

    李逍遥弃武从文,由户部尚书晋升为尚书令,官居正二品,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官升一级,在任何朝代中都甚少见到。朝中大臣纷纷羡慕不已,唯有李逍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为了求官,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真正想要的是大唐能够繁荣昌盛,于是,李逍遥穿着新的官服直接面见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望着这些时日忙忙碌碌,马不停蹄的李逍遥,脸上露出一丝歉疚,自从李逍遥成为户部尚书后,甚少回府,多数时候全部用在民间,看着满脸憔悴之色的李逍遥,李渊叹息一声:“逍遥,这些日子苦了你,唉!……”

    李逍遥是李渊最疼爱的儿子,也是他心头肉,只不过有些事情必须李逍遥亲自出面才能完成,他在这几项举措上必须亲力亲为,其他人跟在李逍遥身后学习才能熟练的操作。毕竟,均田制的颁布实施,以及开元通宝的发行,都是李逍遥提倡出来的,他必须跟踪到底,验收效果。如果少了李逍遥在中间调度的话,或许这几项举措也是可以继续推行,但是效果非常的缓慢,使得李逍遥全部心思都放在公务上,就连家中的妻儿都无法顾及,至于李昇跟随在伍天赐身边学习武艺,他的一门心思扑在上面,根本就不会思念李逍遥这个父亲,长孙秀敏却挂念李逍遥,于是,李渊才会提拔李逍遥为尚书令,不仅仅是因为李逍遥的功绩,还是因为李逍遥是他的儿子,再说下面的人也知道流程了,李逍遥也可以放手了。

    朝中大臣也纷纷对李逍遥钦佩不已,在李逍遥的带动下,朝中的官员,无论是谁全部都深入民间,一心一意的为大唐效命,尽职尽责,使得大唐君臣一心。唐高祖李渊也没有插手管太多,全部将权力下放到官员的手中,只要有利于大唐经济的发展,李渊全部都通过,使得大唐经济快速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人口、军事等各个方面综合实力的增强。

    李逍遥苦笑一声:“父皇,儿臣也是迫不得已,朝中大臣有心无力,只能是儿臣亲力亲为了。再说了,现在的局面不是父皇期盼已久的吗?只要大唐能够欣欣向荣,儿臣无怨无悔。”唐高祖李渊闻之,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地看着李逍遥,又听见李逍遥继续说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向父皇奏请?”

    “逍遥,你就不能歇歇吗?”唐高祖李渊哭笑不得地看着李逍遥,他非常的后悔给了李逍遥随时进宫面圣的权力,李逍遥实在是太负责了,自从他上任尚书令后,更是直接想到任何建议全部都一股脑的进宫禀明,原以为今夜前来,李逍遥会与他这个父亲好好地说说话,没想到一刻钟不到,李逍遥直奔主题,仍然是公事,他叹息一声道:“说来与朕听听!”

    “父皇,儿臣之前任职户部尚书发现,地方豪强以及士族大家仍然把持着大唐大部分人才,如今在朝中为官者多数是士族子弟或是地方豪强之人,无一人是真正的从民间任职的官员,长此久往,必定会衍生出阶级斗争、集团利益;士族一直都是社会层面上较高层次者,其次是农民,最后是工、商,商人地位一直低下,然而真正的纳税大户却是这些商贾之人,士族子弟入朝为官并非真正的考虑百姓的利益,必须用心的举措来打破这一常规,否则人才全部被士族垄断,对于大唐的统治不利。”

    “汉代察举制,它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统一由皇帝确定,却大大的增加了皇帝的压力。若是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其中,又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汉文帝在位时要求举贤良方正,到了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儿臣以为这种选拔人才制度不适合运用在大唐任用贤才之上,而前隋仍然使用‘察举制’,无法真正的考究人才的本领,太过于表面,至于九品中正制度乃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

    “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三是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然而晋朝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设立九品中正制,也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大唐之所以取得天下,一部分原因也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坐稳江山,然而,以如今的大唐根本就不需要向世家大族继续卑躬屈膝。”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是,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并且他们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因此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因此在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直至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是,自从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在前隋终被废除,终其原因,是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前隋废除此制,儿臣甚是赞同。虽说大唐建立之初,世家大族以及门阀出了不少的力,也得到他们的帮助,儿臣之所以提倡大刀阔斧的改制就是想要摆脱世家大族掌控大唐的命运,至于效果父皇已经见到了,经过多番的努力大唐慢慢地摆脱了世家大族的控制,若是再让世家大族取得人才的控制权,对于李唐的江山不利,儿臣以为必须再次改制,彻底的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大唐方能真正的遨游九天,声名远扬。”

    李逍遥情真意切地阐明自己的意见,唐高祖闻之,沉默不语,他知道大唐面临着难题其中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垄断了朝廷人才的供给,也正如同李逍遥所言那样,朝堂上看似君临天下,一片祥和,在李逍遥的带动下,一些官员亲力亲为,上行下效,实际上真正的大权仍然在世家大族的手中,他也想早日打破这种格局,彻底的坐稳皇位,巩固李唐江山。

    “逍遥,你可知道前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就曾经与朕谈论过此事,详细地分析了废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才制度的原因。当时,朕就料想过隋文帝此行何意,没想到你今日与他说得大同小异,杨坚也是觉得世家大族控制着前隋的人才,对于皇位不稳,于国于民都不利,因此才要废除。”

    “至于前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不听从忠言,一意孤行才导致大好河山白白葬送。杨广在位时,朕钦佩的是他的雄心壮志,不顾群臣的反对,坚持反对九品中正制的复苏,想要将选举人才的制度改制,召集过朕一起前去商议,他提出了‘科举制’,只不过国公中多数以为眼下的局势不利,杨广才退而求次使用了‘察举制’!”

    唐高祖李渊自言自语的轻描淡写道:“逍遥,你是想让朕推行‘科举制’?”

    李逍遥目瞪口呆地看着李渊,期期艾艾地问道:“父皇,您为何知道儿臣心中所想?没错,儿臣此次进宫就就是向父皇谏言推行‘科举制’?”

    “很简单,因为朕是你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神采飞扬地理直气壮地笑道,他笑眯眯地看着李逍遥,郑重其事地说道:“逍遥,朕早有此意,只不过朝中大臣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提出来。虽然炀帝杨广断送杨家的江山,可是他的勇气以及雄才大略,朕仍然是佩服不已,杨广曾经分析过‘科举制’的好处,而且还是对江山社稷都非常重要的举措,朕那时候都觉得此制能够真正的将天下归于朝廷,选贤举才方是一国真正繁荣昌盛的策略,只不过明日朝堂上,你必须要先一步提出来,否则以朕一人之力,很难令百官臣服!”

    李逍遥呆如木鸡地点点头,斩钉截铁地回道:“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必定推行此制,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为了李家的江山社稷,势在必行!”

    唐高祖李渊热泪盈眶地喃喃自语道:“若是建成、世民他们知道朕的心意,上下齐心,朕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唐高祖李渊与李逍遥两人秉烛夜谈,商议着明日朝堂上真正的将‘科举制’提出来后所面对的场面,详详细细的想了一遍,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以及门阀的垄断人才,巩固李家的江山。他们就像是登基之前一样,真正的将心中的构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