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王爷,堂上见 > 《王爷,堂上见》第一百一十四章 争议2
    这一刻,黎玉曦终是理解了萧孺为什么会这么固执的坚持这一想法了,原来,是南宫奇给允诺了这样的好处呀,也管不得萧孺会心动。

    三长老吃惊过后却是说道,“大哥,这话可不能乱说,自古以来皇室都是极为忌讳士族以自己的功绩来威胁皇室,且不说封王,就是这样的想法传出去,外界只怕就会认为我们萧氏有异心,甚至图谋不轨,若是这样,我们一直以来都想要谋求的萧氏的保存要怎么继续保存下去。”

    这三长老倒是很小心呀。

    这话说得震撼,当即,大长老也是觉得自己微微有一些失言,面色隐隐有些讪讪,不过,随即他又是用极重的声音说道,“今日在这里谈此事的人都是我萧氏二郎,我们聚在这里也是为了萧氏的荣誉,我相信大家是不会将这件事情给说出去的。”

    大长老似乎是在警告这里坐着的每一个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不想承认自己的话说错了。

    四长老叹息一声,“大哥,我们确实是不会将这件事情说出去,只是,大哥你以后说话还是小心一些为妙,好在今日坐在这里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人,若是旁人呢?是不是我们还没有行动,我们萧氏又异心的话语就会传出去?然后就刚好让皇帝给抓到了借口?”

    四长老这话中对大长老的批评甚是锋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甚至这里面还有萧俊和黎玉曦这两个小辈,所以,大长老的面色有些不好他正准备再说话的,却不想萧孺已经先声说道,“老四这话说得对,老大,你以后的确是该注意了。”

    大长老未说出口的话语生生顿住,目光看向萧孺,却见萧孺的眼中有着隐隐透过来的提醒意味,当即,大长老只得说道,“倒是我年纪大了,竟说出这样的话,以后我会注意的。”

    这样,大长老算是认错了,众人对于这次要商讨的话题还没有讨论出来,也就没有多在大长老的问题上一直争议着,只是继续着刚刚的话题去了。

    “二小子,你的想法如何?”这下,萧孺倒是不急着问其他人的想法了,只是直接就开始问起了黎玉曦。

    黎玉曦定了定睛,瞧着萧俊投注过来的视线淡淡一笑,这才慢慢说道,“族长,众位伯伯,我觉得庆王这人不错。”这也是之前她和萧弘毅两人商讨时就得出的结论,所以此时既然萧孺问起,她便是就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看来你们父子的想法倒是一致。”萧孺如是说道。

    但是,从萧孺的话中黎玉曦便是可以猜出来萧弘毅早就将他们商讨之后的想法告诉了萧孺,可能萧孺之前也是答应了的,只是,后来因为南宫奇突然的许诺,所以,萧孺便是及时的改变了想法,因为这件事情到底是重大,所以萧孺才将四大长老也是找了来。

    只是,萧孺恐怕也没有想到吧,四大长老的意见都不相同,各有争议,真是站在他身后支持他想法的也就只有大长老一个人,这也使得今日的争论一直进行着,结果自然是半响都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萧孺复又询问萧俊的看法,萧俊却是没有多说,只是表明自己会尊重这最终的结果。

    萧俊没有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几大长老也没有多想,只是黎玉曦忍不住多看了萧俊几眼,她可是记得之前她的这位好大哥可是动了想法觉得南宫哲不错,结果南宫哲做出了那样的事情,恐怕此刻在她这位善良的大哥的眼中,那些皇子王爷,看起来都是优秀的,但是又都是工于算计的。

    就如这个现实本身一样,时间会变,改朝换代的事情会变,也许你今天身无分文,也许明天的你就会万贯家财加注全身,也许你今天获得了无上的荣誉,也许你明天就被踢出了所有的局。不管选择哪一位王爷,这背后都会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在真正的站位之后,侯府,整个萧氏的生死存亡就真的和那位皇子联系在一起了。

    “那你们对燕王的看法呢?我可是记得燕王在百官中的威望还算不错,之前就有人提议要立着燕王为太子。”萧孺接着又继续问道。

    这样的话会传出来倒是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燕王最终拒绝了被封太子,百姓更是声称燕王的谦虚,想来,这里面多少是有燕王的人授意的。

    提起燕王,四长老倒是有了几分认可,“这个燕王倒是不错,皇帝有几分看重,他身后的静妃一脉也是颇得重用,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绝对不可以选择燕王。”却是大长老、二长老、三长老齐声开了口。

    这倒是难得有的默契,几位长老也没有阐述为什么不能选择燕王的理由,没有出声的萧弘毅此时也开了口,“我们确实不能选择燕王,皇帝的手段,这么些年我们也算是有几分了解了,若说重用,皇帝的哪一个儿子没有得到他的重用,他向来对于每一位皇子能够发挥的作用都是发挥了,这燕王崛起的背后其实就是为了针对永定侯府,这是我们心知肚明的事情,若是我们真的选择了燕王,恐怕我们还没有站队几天,静妃那一脉就会彻底被抛弃,一盆脏水泼出去了,而这盆脏水又刚好和永定侯府沾上了关系,我们想要洗干净可也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四长老明了,的确,这些年来他们的确心知肚明皇帝对永定侯府忌惮,但是,因着静妃一脉的崛起,他们两方几乎呈现平起平坐的姿态,所以,他们才毫无忌惮的继续以自己的功绩面对朝廷,也继续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燕王这一个选择至此算是被彻底给抛掉了,而后,剩下的就是庆王和贤王了。

    屋内的几个人又是好一番争执,但终究没有统一下来一个决定,最终,还是萧弘毅说在考察一段时间,萧孺和四大长老才选择作罢,此后,才离开了侯府。(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