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铁肩柔情 > 《铁肩柔情》三三三 避战?备战?
    生出了要在牛角湾逃避战火的何晓军,那个晚上花费了一晚的功夫,在识途的老马大牛的带领下,勘察了一番整个峡谷周边的地形,记了下来,准备回去之后,就做这个“避战”的方案。

    何晓军这个“避战”,准备不但是自己避,还要带上他所有的熟人到这个世外桃源来,躲避那场即将到来的、波及整个中国的战事。

    何晓军心目中的熟人,包括陈村的村民、餐馆的人、醉香楼的人、谢市长及他的家属、甚至餐馆的客人,反正他准备,有志跟他一起避难的,他都欢迎参与一齐行动。

    第二天的早上,何晓军与阿梅她们姐妹和大牛夫妇先回去县城,把陈池老人这对新婚的夫妇留下在陈村,让他们享受几天分离前的蜜月生活。

    陈池老人在新婚的第三天,就告别了他的新婚妻子梅姨,只身回金山去了。临走前他对梅姨说:他一回去金山,就给她办移民,如无意外,今年之内她就能到金山那边跟他一起生活。

    那时,由国内到金山还没有飞机通航,只能靠坐船来完成这段漫长的行程。这一程航船要走四十多天,再加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办各种手续,然后是平时那三个月的排期,所以,顺利的话,梅姨确实可以赶在今年出去金山。

    陈池老人是与司徒父女结伴一起回金山的。

    那天,何晓军又做了一次车夫,他用谢县长的专车先搭着陈池老人前往邻县,然后搭上司徒父女,再赶往市里。

    那时,由于市里、甚至省城都没有直达金山的船,所以,陈池老人与司徒父女他们只能先从市里乘船前往香港,然后再从香港乘船前往金山。

    分别前,司徒美倩又一次真情流露,不顾她父亲在旁,一把紧紧抱住了何晓军,在他怀里放纵地流了一场泪。

    这样的情形,何晓军这个一向感性的人,也极为悲叹,在心中又一次诅咒了那不开眼的倭寇。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船即将要启航时,司徒美倩才在何晓军的脸上用劲亲了一口,与他依依不舍地作别。

    临别时,司徒美倩还特地叮嘱何晓军,让他一定要保重;让他一定要到金山去找她。

    带着一腔失落回到了宁城之后,何晓军有几日都在郁郁中渡过。

    幸好,何晓军还算那种看得开的人,他不但清楚心情好要过日子,心情不好也要过日子;更清楚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消沉下去就等于慢性自杀,所以,他很快就振作了起来。

    何晓军振作起来做的事,就是备战。

    何晓军的备战,其实是“避战”。他要计划一个长期的避战计划,然后马上着手实施,为逃避即将蔓延过来的战火作“闪人”的准备。

    找了个白天拉上百忙中的谢市长,何晓军再次到牛角湾去考察了一次。

    考察回来之后,何晓军对谢市长坦白了自己的避战计划,而且,他也提议谢市长把他的亲朋好友,带到那地方躲避战火。

    对何晓军那“避战”的想法,谢市长也没有多说。毕竟,何晓军此时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所以,他千方百计逃避战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谢市长只是感慨何晓军那一身的本领与谋略,没有用在对付倭寇上有点可惜。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何晓军这个避战的计划成功,他就能保护不少人,起码保护了陈村那几百村民和他城里一大班朋友的安全。

    何晓军这举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往大说,他也算是为民族出了力。不是吗?此举既为战争保存了有生的力量,又保护了战乱中的群众,这还不算为民族出力?

    谢市长作为一市之长,他站的位置高了,考虑的东西当然就要比何晓军多。何晓军只考虑了他的熟人的安全,谢市长则考虑到了全市人的安全。

    像宁城这样基本就无险可守的城,当然就抵挡不住倭寇的进犯。而经过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后,国人已经看清了日寇的禽兽面目,清楚这些禽兽连平民也不会放过,所以,早在与何晓军考虑全市的备战时,谢市长已经想到了日寇来犯宁城时,他辖下的这班城里的居民应该什么办?

    综合前世储存的资讯,当时的何晓军给了谢市长一个建议,就是动员城里的人迁出城里,疏散到乡下去的。因为在乡下,就是遇上禽兽进犯,还有山里、林里可逃、可避,但在城里,一旦被禽兽围住了几个出入城的通道,城里的人就成了瓮中之鳖,任其鱼肉。

    谢市长接受了何晓军这个提议,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不过,由于此时战火还没有迫近,收效甚微。

    现在,见到了一向有超前眼光的何晓军,都已经准备迁移,谢市长当然就不敢怠慢,连忙往这个思路上想。

    谢市长想到了一些祖居宁城的人家,这些人家中,不少的人在乡下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戚,又哪能疏散到乡下去?所以,他决定在必要时,动员这班人到峡谷里去躲避战火。

    谢市长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何晓军之后,何晓军思索了片刻,问谢市长,这部分的人有多少?

    谢市长告诉何晓军,在宁城,这部分的人占了三分之一,有近万人。邻县虽然少些,也有七八千人。

    沉吟了片刻之后,何晓军说,一万多人聚集一起,几乎已经相当于一个宁城。假如真要把这么多的人搬过去,就要设立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来组织和制约这班人。

    同时,这么庞大的聚居群,如果集中一起,就失去了峡谷的隐蔽性,因为日寇有飞机侦察,所以,要迁移这一大群人的话,就一定要分散居住,减少目标的暴露。

    还有一个就是人多了,一旦受到进犯,撤退就成问题,所以,一定要设立一个相应的防守和撤退机制,保证受到了进犯时,能让群众安全撤离。

    边听着何晓军那周详、条理的分析,谢市长边不禁点头称是。

    当晚谢市长又拉住了何晓军,与他通宵商量这事。

    经过了几天的策划,这个庞大的迁移计划终于出笼了。何晓军这个本来只想独善其身的人,这次还是没有逃脱,在谢市长这位好友的请求下,只好又一次站出来主持这项工作。

    谢市长为全城大迁移这事,专门召开了一次市领导班组的扩大会议。经过了众人的商讨,大家同意了这个构想,并当场决定了成立一个迁移指挥小组。

    这个全城大迁移指挥小组的组长,在谢市长的一力推荐下,市领导班组的成员一致同意了请何晓军担任。而众人推举出来的这个迁移指挥小组的组员,有谢市长、警局的胡局长和驻军的刘排长。

    就这样,一介平民的何晓军,竟被授予了指挥市长的权力。

    无奈地接下了这份义务的工作之后,何晓军只好就放下了日渐萧条的餐馆生意,把全副的精力投入了这份义务工作中。

    何晓军先带着刘排长与胡局长两人,在大牛的带领下,第三次勘探峡谷。

    花费了几天的工夫,跑遍了峡谷周边的方圆几里,再随着峡谷中的大河漂流了一次,详细地探查了一遍这一带的地形,何晓军他们这个指挥小组,才确定下迁移后群众的居住地方,防守与撤离的方案。

    定下了方案之后,迁移指挥小组的人马上分头行动,警局的胡局长负责带人搭建民居,刘排长负责布置防御和修建撤退通道,何晓军则负责开荒、种养。谢市长呢,当然就是负责全面协调,并组织、提供给何晓军他们人力、物力。

    由于市里的重视,而且正逢农闲的时节,这个大迁移的工程,动用了超过万余人次参与,一直经过了大半年的经营,峡谷一带,终于由不毛之地被改造成了适合群居生活的地方。

    这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类似当代愚公般的庞大建造、迁移工程,在后来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容纳了宁城与邻县县城疏散后剩下的绝大部分居民,让日军在进犯宁城与邻县县城后,只能够得到了一座空城。

    而且,这次的大迁移行动,也让海山市的整个行政机构,随着居民迁移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后来管理这班迁移的群众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这个全面组织两县县城群众迁移和完整保存行政机构的行动,让谢县长在后来受到了上头的高度表彰,连总统府都给他放了嘉奖令。

    当然,这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