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重返抗日战场 > 《重返抗日战场》213 崭露头角之日俄再战
    德军和日军同时在东西两线,向苏军发起了联合攻击,一时间天空战机如云,地面到处是火海,天上和地下同时在进行着血腥地撕杀。

    先来看一看日军的远东方面。日军占领苏联的远东地区,经过第一次贝加尔战役,已经在赤塔州一带站稳了脚跟。为了适应对苏作战,山本五十六上台后,撤销了原倭国关东军司令部,成立了倭国远东方面军,司令部设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任命山田乙三大将为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为参谋长,总兵力为1个师团约50余万人,如果把伪满洲国的6个师团和守备队算上,总兵力已经超过60万人。步兵全部是中国造的抗日-1型系列武器,日军很喜欢这种常规步兵武器,不仅在弹药方面同日军兼容,在提高火力的同时还保留了日军传统的刺刀。射击精度也没有因为火力的提高有大幅度地下降,毕竟倭国是个资源贫乏工业还不算发达的岛国,由三八大盖改良的半自动步枪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常规步兵,还配属了第、、8、9共四个飞行团,拥有97式轰炸机二百余架,"鸡"式战斗机一百余架,以及其他各类的辅助机型。倭国军方曾经欲向中国购买先进的歼-5、强-5、轰-5,遭到中国军方的拒绝;第1、、7三个战车团,有半数的坦克是中国造的仿59式坦克,其它坦克都是曾经被中国缴获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各方面性能都得到提高的日制97式坦克,中国装甲部队换装淘汰后又返销给日军,综合性能略逊苏制的T-4型坦克;17个野战重炮联队,拥有重炮000千余门;以及100余架配属给战车团的,从中国进口的直-5型武装直升机,完全效仿中国装甲部队同武装直升机的协同模式。在第一次贝加尔战役中,日军尝到了武装直升机的甜头,尽管武装直升机的损失也不小,但是在取得整个战役胜利的因素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倭国海军的"苍龙"号和"翔鹤"号两艘航空母舰,同两艘战列舰和十几艘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也由千岛群岛驶入鄂霍次克海,在尼古拉耶夫次克(庙街)附近的海域游弋,准备支援第二次贝加尔战役中的倭国陆军。

    在这次战役中,一线进攻的部队全部为日军。本来鉴于伪满洲国军在第一次贝加尔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对满洲国军十分欣赏,因此倭国远东方面军司令部,决定投入四个师团的满洲国军,并且作为精锐的一线主力和主攻部队。另外两个师团的满洲国军,一个负责伪满皇帝所在地库页岛的防卫,另一个师团部署在中国边界上监视我东北边防军。

    伪满洲国治安大臣于芷山,已经暗中归顺了新政府,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立即派出心腹将情况汇报给我军情报部远东站,随后立即转给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周远。周远司令员分析了目前远东的局势,决定同伪满洲国军联手上演一出苦肉计,迫使倭国人改变主意。中国东北军区边防军,主动挑起边界争端,多次同驻守远东边境的伪满洲国军交火,多次炮击苏联远东境内的日军。还在黑龙江上击沉两艘满洲国水警巡逻炮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

    中国境内的各种媒体也推波助澜,竞相报道东北远东地区的冲突,谴责倭国和伪满洲国军向中国军队挑衅。并且煽动民族情绪,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等城市,还爆发了市民和学生的示威游行,敦促中国军方采取必要的行动,收复曾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一时间谣言四起,苏联塔斯社也跟着浑水摸鱼,暗示中苏之间似乎存在着秘密联盟,中苏要给日军两面夹击等等。满洲边境局势剑拔弩张,东北军区煞有介事地炫耀武力,每日强-5型强击机群,沿着边境低空飞行,强烈的爆破音吓得对面日伪军屁滚尿流。成群的武装直升机也频繁起落,地面坦克部队也频繁调动,搞得满洲边境乌烟瘴气,一派要开仗火的紧张景象。

    本来东北军区将几十万精锐部队,以及大量的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布置吉黑两省境内。东北各个机场也云集了大批的先进战机,倭国军方就已经心惊肉跳了。我军在满洲边境一闹腾,日军真的怀疑我军要趁火打劫,一时难以确定我军的意图,所以倭国远东方面军司令部,派出特使到沈阳同我军接洽,探听我军的真实意图。通过谈判沟通我军表示,只要日方停止危害边境和平的行动,我军将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保证不向苏联远东境内采取军事行动。并且呼吁中日双方保持冷静,采取克制和对话来化解边境紧张局势,使日军的紧绷的神经稍稍得到放松。虽然得到了中国军方不进攻的承诺,但是倭国远东方面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还是不太放心,不能自己的角冲着苏联人,光溜溜的屁股却亮给了中国人。所以,又将部署从新做了调整,将满洲国军的5个师团用来防御中国,只将满洲国军的第0师团作为二线预备队,又调来了两个朝鲜师团也作为二线预备队。这样一来,便基本上达到了同满洲国军上演苦肉计的目的,负责向苏军进攻的一线部队全部换为日军。

    苏军也是痛定思痛,在第一次贝加尔战役中,领略了直升机在快速奇袭方面的优势。日军充分利用直升机袭击甚至机降,将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切断,导致了苏军在第一次贝加尔战役中惨败。因此,在向中国提出的援助清单中,武装直升机和防空武器占了很大比重,中国造的仿59式坦克大部调往西线对付德军,东线只有一部分是仿59式坦克,大部分都是苏联新研制出的T-4型坦克。苏联人在骨子里还是没瞧得起小倭国,如果没有希特勒在西线闹腾,日军决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苏联的工业和资源还是比小倭国要发达和丰富,苏军步兵的常规武器是波波莎冲锋枪(PPSH41),使用71发弹鼓和30发弹夹,7.6mm口径,可以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但是,自动武器对弹药的消耗是巨大的,对后勤供应的依赖程度也是很高的,这也是第一次贝加尔战役中,尽管苏军的武器较日军先进,但是一旦被切断了后勤补给线,必然要陷于崩溃的境地。

    外贝加尔方面军是苏军远东战略军团。1941年9月15日在外贝加尔军区基础上组建。下辖第17和第6集团军。尔后,陆续编入方面军的有;在外贝加尔方面军空军各兵团和部队基础上组建的空军第1集团军(194年8月),,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第5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但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在外贝加尔方面军抽调了16个师(1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个旅(步兵旅和炮兵旅)奉命派赴苏德战场,总兵力约0万官兵,火炮和迫击炮000余门,坦克1400余辆,使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实力有很大的削弱。

    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专门为贝加尔战役组成了总指挥部,外贝加尔方面军参谋长扎哈罗夫任司令员,统一协调指挥贝加尔湖地区的防御作战。司令部设在了乌兰乌德,并以乌兰乌德作为战略支撑点,沿乌达河和色楞格河,建立起坚固的最后防线。并在乌达河南岸的基任加、彼得罗夫斯克、霍穆尔希比尔、塔尔哈巴台、恰克图等许多城镇,都建立起坚固的堡垒,储存了大量的弹药、食品和淡水,做好了同日军打艰苦的巷战准备。苏军统帅部给这些堡垒司令官的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战至最后一人。

    苏军的基本战略目的是,利用这些坚固的防御工事,最大限度地迟滞和消耗日军。等到日军打到乌达河和色楞格河的最后防线时,没有更多的力量发动总攻,届时苏军便有发动反击的极好机会,一举将日军赶回音果达河以东,收复赤塔以至于整个赤塔州。这是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上将,得到了大本营的通知,将有6个"华光-1"型火箭炮营,5个由中国造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组成的防空营,个155重炮团,个15加榴炮团,个清一色由中国制造的59式坦克组成的装甲团,个直-5型武装直升机大队,用于加强外贝加尔方面军的防御后,才作出的防御计划。在此之前,曾经向大本营提出增援的要求,结果遭到了拒绝,称在短时间内派不出一兵一卒,没想到这么快在态度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194年7月5日,第二次贝加尔战役打响了,日军分三路向苏军展开猛烈的进攻。中路,也就是主攻方向,日军集中了半数的兵力,重点攻打彼得罗夫斯克,直指乌达河北岸的乌兰乌德。南路,派出两个师团的兵力,穿越贝加尔湖以南的丘陵山地,沿苏蒙边境向伊尔库斯克迂回攻击,同时保障中路主攻方向的侧翼。北路日军约一个师团和一个战车团,准备一路打到乌达河边,并准备强度乌达河,直取乌兰乌德以东的霍林斯克,对乌兰乌德东面构成包围。日军还派出为数不少的小部队,渗透到苏军战线的后方从事破坏,显然这一招是在同中国军队作战中学到的,只不过是花费了无数鬼子的生命代价交的学费。

    日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大批的飞机也开始对苏军的目标狂轰滥炸,在坦克的掩护下的步兵采取多路突袭,向苏军的各个堡垒展开猛烈的进攻。

    苏军的炮火也不示弱,在日军的攻击道路上也筑起一道弹幕,密集的炮火将突击的日军坦克和步兵覆盖。苏联空军的战斗机同日军的飞机,在空中展开激烈地争夺,不时地有双方被击落的飞机拖着浓烟坠下。

    在大战展开的当天,苏日军队的指挥官们,在战场上都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交战的双方从天上到地下,几乎所有的武器都是一样的,除了敌我识别的标志。整个战场成了中国武器的试验场,看得苏日两国军队的指挥官心里隐隐作痛,有一种被出卖的耻辱感。交战的双方都使出了全力,旗鼓相当的火力中,苏日两军杀得难解难分。双方重炮群对轰,成群的战机捉对厮杀,坦克搅在一起混战,步兵在密集的弹雨中血战。

    当天,中路日军便攻陷了彼得罗夫斯克,北路日军也突破了苏军防线,南路日军进展不顺,在霍穆尔希比尔几次攻击未果陷入苦战。大批的日军以小队为单位,绕过苏军的堡垒防线,潜入了贝加尔湖以南的丘陵山区,以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为目标,从事偷袭和破坏活动,最终目标是伊尔库斯克。

    在霍穆尔希比尔德废墟中,哈什卡少尉率领一个排的苏军,同日军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凭着机动灵活的战术,全排四十余名战士才仅仅阵亡人,重伤1人,轻伤5人。苏军所用的武器不是波波莎冲锋枪,也不是苏军步兵最常用的莫辛.纳甘式步枪,而是中国抗日战争是最常用的武器"二十响"。

    哈什卡少尉在苏德战争爆发时,是乌克兰某集体农庄社员,犹太族,共青团员,被西姆莱的德军俘获后准备枪杀时,被我汉光实业公司的移民官解救。哈什卡同一部分犹太青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送到华北军区进行集中整训,学习先进的战争理论和中国抗战经验,其中就有以城市为依托进行巷战,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科目。最经典的战例,就是原华北集团军第10师,创下的保卫石家庄的战例。在这次保卫战中,我军守城部队用的都是"二十响",轻便灵活和弹药充足等优势,在巷战中让鬼子吃尽了苦头。根据中苏军方签订的援助条约,大批的俄籍犹太人随同武器装备一同来到苏联。由于苏军的战斗骨干损失较大,哈什卡也被授予少尉军衔,作为战斗骨干补充到苏军,并且充当巷战教官。所以,大批的"二十响"也随同卖给了苏联,再一次地给小倭国以重创。

    哈什卡少尉叼着一支中国产的香烟,正在训斥一位苏军的上士班长:"怎么搞的!我跟你们讲过多少次了,打巷战时我们不是步兵,不是突击部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择手段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我们主要是以偷袭为主,不管是敌人的步兵、炮兵、装甲兵、辎重队,狠狠干一家伙就赶紧跑。你倒好,居然率领战士们反击,就你们那几个人,这几支短武器不是送死么!你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是同时也愚蠢到家了!"

    哈什卡少尉把全排分成三个组,并且分析了目前的战场形势。他告诉战士们,虽然倭国鬼子占领了外围阵地突入城内,但是苏军由于有了中国连人带装备一起援助的炮兵,尤其是"华光-1"型火箭炮的密集火力,使日军的后续部队增援十分困难,难以迅速扩大战果。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短枪和手榴弹,尽可能多地杀死近距离的鬼子,用反坦克手雷炸毁鬼子的坦克。需要注意的是,鬼子的坦克有许多中国产的59式,正面攻击根本没有任何效果,用手雷炸它的后面薄弱之处。

    苏军士兵在废墟中灵活同鬼子周旋,甚至在射击的时候连头都不露,手一伸"哗"地就是一梭子,紧接着就是几颗空爆手榴弹,然后便溜之大吉,不给鬼子的狙击手任何机会。随着苏军发动的反击,突入城内的日军又被苏军的坦克赶了出来,如此反复争夺多次,日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也未能将霍穆尔希比尔德攻克。一个月后,在日军炮火的猛烈而密集的轰击下,守卫霍穆尔希比尔德的苏军伤亡殆尽,日军才踏上这块被鲜血浸透的焦土。(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