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第二章 逐渐上路
    第二章、逐渐上路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刚开始时很不容易,但只要走上路了,一切也就顺利了,并且会是越来越顺利。朱世寿他们的建筑队也同样是这样。随着接手的工程越来越多,仅有的几个人已经明显不适应建筑的需要,朱世寿就让建筑队现有的几个人分别找一些年轻有劳力的青年男子加入到他们的建筑队来,这样,整个建筑队在高峰期的人员已经达到了二三十个。原来已经在建筑队的几个人包括几个小工,也都慢慢地通过实际操作,变成了熟练工。但人多了,如何加强管理,自然就成了非常现实的问题。朱世寿和最早进入建筑队的五个人商量后,对五个人要做的事情进行了分工。他作队长,负责接揽工程和对外协调;祝基业作副队长,负责队员管理和施工管理;高石磊作出纳,负责所有进出经费的管理;林之然负责施工质量监管。另外还有一个叫武学程的,则负责材料和机具管理。除这五个人外,另外两个比较进入到建筑队的人也被委任为小队长,负责各个具体施工工程管理和自己所在小组的人员统筹安排。

    就这样,朱世寿的“龙台个体建筑队”的规模也就越来越象模象样了。建筑队里的几个人按照各自分工负责的事,都在认真地做自己的事。特别是高石磊,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现在舅子要自己管理建筑队的帐目,就觉得责任重大了。他知道这是二舅子对自己的信任,但要做记帐这种细活,对高石磊来讲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考验,也迫使他不得不好好地温习早已疏远的了算术和数学。只不过前期阶段接手的主要是一些农民家或者是一些单位的小工程,还没有接手过资金量特别大的工程,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往来帐就行了。但就是这简单的往来帐,对于已经从学校出来多年的高石磊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考验。要知道在读书时,高石磊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又特别是算术成绩,就更是难上加难。朱世寿要管理建筑队的帐务后,对高石磊来讲,真可以说是有如他要公鸡下蛋,但既然自己舅子信任自己,也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为此,刚开始那一阶段,高石磊没有少费功夫。好在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逐步的摸索,慢慢地在财务管理上也就上路了。

    人,都是这样,只要是下了心要去某一件事,最近就总会是做出成果的。高石磊就是这样。

    建筑队开始象模象样地运转后,虽然朱世寿在建筑队内部进行了一些分工,特别是对自己的建筑队刚组建时进入队里的几个人都可以说是委以了重任,但毕竟整个建筑队实际上是他在承头,并且成立建筑队的资金也是朱世寿一个人出的,因此,朱世寿不得不在建筑队的整个管理上多花些心思。他在不断地琢磨,自己作为建筑队队长,不仅是如何才能找到工程,更主要的是如何一方面确保建筑质量,另一方面又管理好建筑队已有的二三十号人。朱世寿清楚,只有把这二三十号人管好了,也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有了良好的建筑质量,自己的建筑队也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承揽到建筑工程。但要管理好这些人还不太容易。建筑队的这二三十个人都来自农村,没有什么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自由散漫惯了。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标准意识和质量概念。他们中极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挣钱,挣更多的钱,但如何才能挣更多的钱,他们又没有认真深入的考虑。面对这样一群不盘散沙式的人员队伍,如何把他们已经自由散漫惯了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对朱世寿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好在现在做的活都还是农村一家一户的活,总体要求并不高,至今还没有接手过修建高于三楼以上楼房的工程,只要在平时施工中加强监管,也还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但在朱世寿的思想中,仅仅是给农村里一家一户修这种单栋式房屋肯定不够,他也在想着如何能够揽到更大的工程。因此,为了提高现有人员的实际修砌技术,朱世寿一方面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祝基业重点带几个徒弟,然后又由祝基业的这几个徒弟去带另外的徒弟,以这种一代带一代的办法,尽快提高这些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朱世寿也到处打听哪里有曾经从事过建筑行业工作的人,希望通过找到真正懂生的人,来增强自己这个建筑队的技术力量。因此,只要是听说哪里有这样的人,朱世寿都会亲自上门去请他到自己的建筑队来,只要是能够操作一些技术性活路的,干活都按技术工对待。这样一来,随着时间推移,的朱世寿的建筑队里也慢慢地聚集了一些技术比较强的人员。

    虽然人员的增加了,但总的来讲建筑队的负担还没有怎么增加,因为都是农民,他们的报酬都是按劳获取,没有上工就没有报酬,不需要象正规单位的职工那样,哪怕是没有上班都必须支付相应的工资报酬。

    当然,随着人员的增加,能够拿到的活路也在逐步增加。一方面,通过一些工程和项目的建设完全,“龙台个体建筑队”的知名度在慢慢地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中央在《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可以不受地区限制自由或有组织地流动,并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是要支持举办开发性事业。国家保护投资者的得益”的政策在各地得到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后,各地方的各种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已经完全呈现出有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兴起的局面,几乎每个公社乃至每个大队都在建企业搞经营,不少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修厂房、建车间的情况,就是不具备修建厂房或车间的地方,有的甚至砌个围墙搭个篷篷就是一个所谓的厂子。因为到处都是厂子或者车间,农村里不少人都到这些乡镇企业里面去当了工人,虽然收入并不高也不固定,但比较而言,比完全种地的收入还是要多一些。农村里的不少年轻人看见其他人都要么是外出经商做生意,要么是开厂办企业赚了钱,也都在到处找门路,希望能够赚一把。一时间整个农村已经完全一改过去那种不准在集市上买卖东西的局面,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经商做买卖的人。象龙台镇这种本来商业气氛就非常重的地方,现在就更是热闹非凡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街上几乎是天天都象赶场。农村里做活路的人越来越少,要不是前期朱世寿采取多种方式拉了二三十个人在自己的建筑队,可能再要找干活的人都不容易。

    农村这种蓬勃发展的局面,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农村里的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极好的发家致富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朱世寿这种具有经商天份和极大兴趣的人来说,则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但由于建筑队的生意需要打理,再加上朱世寿的妻子马丽娟刚生小孩不久,也需要照顾。朱世寿不可能几头都照顾到,因此,只有牺牲他那经商的天份了。也因此,使朱世寿错过了以经商致富的极好机会。

    人的一生的命运确实是谁也无法预测和推测的,也是不可能推倒后重来的。我们不能想象朱世寿如果不错过经商的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但世间事很多时候都是好坏难料的。譬如塞翁失马,谁能够说得清以后的结果呢?对于朱世寿来说,虽然错过了经商致富的机会,却使他在建筑行来上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也算是他的经商天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挥,毕竟后来他在蜀都省的建筑行业里也算是起家较早,并且也是取得了一定业绩的一员。在一个有着几千万人口的大省,能够发展到这种水平,也是非常不错的了。如果他在经商的这条路上,说不定还做不到后来在建筑领域里的这些成绩,毕竟商业场上的风险比建筑行业里的风险要大得多。

    错过了经商的机会,朱世寿在内心里也还是感到有些不甘,但凡事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朱世寿也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去考虑。好在建筑队的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这也弥补了一些朱世寿心里的不平衡。(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