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新鸦片战争 > 《新鸦片战争》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零四新纪年
    第三章大国崛起二百零四新纪年

    这次的事件促使了中国的《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相继出台,而大清民法和大清刑法早已经在魏源的主持下开始执行了,刑法中中国的死刑被废除了许多种。www.tsxsw.com其中极其不人道的凌迟处死、枭、大劈等等一律改为斩立决。

    在这些法律出台的情况下,中华宪法终于呈到了刘寄的案头,刘寄翻开绸缎装饰的页,中华宪法四个烫金的大字由魏源亲笔书写。翻开第一页,是一大段文言文,刘寄将这些略略扫过,其内容都是些皇帝受命于天的话题,不外乎重复一次君权神授。在总则的第一条上写着:凡吾中华子民,务诚心效命于吾国皇帝,有违者,……。

    刘寄将内容仔细看了一遍,基本上这部律法先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性,其次稍微约束了一下皇权,保障了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权。不过这种约束微乎其微,基本上靠皇帝本人的自觉性。

    这部宪法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讨论,又召集了民间的爱国人士多次商讨,终于于1842年1o月1日,把宪法确立了下来,这部宪法参照了英法两国的宪法,在保障了皇权的基础上适当的给予中国国民一些基本的权利。议会制度最终还是被否决调了,其政治架构仍然是皇帝集权制度。在国家的最高元皇帝之下,内阁、大理院(法院)、军机处、督察院平行架构。各自管理行政、司法、立法、监察。

    军机处的立法权利是刘寄在处理公务中慢慢形成地,近年来军机处已经大肆扩编。除了常务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外,其他人只是挂名,平时并不在军机处办公。这些挂名的军机处荣誉官员涵盖了许多行业、来自全国各地,各省份包括**蒙古都分配有名额,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各省各地的佼佼者,他们每年都会被召集到一块举行一次军机处年会。会议中上百名荣誉军机大臣都要上缴一份报告,要求他们中肯的提出一些对朝廷的意见。事后由常务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对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奏报刘寄。除了军机处年会,刘寄遇上一些难题也会求助于这些荣誉军机官员。到了后来,凡是需要立法的事情,刘寄都会召集军机处大会商讨,慢慢的也就将军机处变成了立法机构。

    这次地立宪同样也经过了军机处大会的协商,为了安抚宗室人氏。刘寄让宗室中一些德高望重地长辈都成为了名誉军机大臣。

    最终中国的国名被定名为中华国简称中国,凡是中华国境内的人都是中华族人简称华人。国旗是蓝底金龙,国徽是一只飞舞在云间的神龙图案。

    这一年清朝改元,皇历中从第二年1843年开始称呼为中华元年,所有文书中都改称中华国。

    1842年的年底,兰芳国的问题也基本确定了下来,原兰芳国的头领都到了京城,封了官爵。胡林冀出任兰芳总督。在兰芳岛上驻扎了两镇军队。大量地移民也随着来到了岛上,万那土王在被扫荡了几次后彻底向胡林冀表示顺服。

    到了1843年中华元年初,兰芳岛(加里曼丹岛)北部的华人国家戴燕王国看到了兰芳国的情况后,主动向朝廷表示顺服。紧接着岛上几个华人建立的国家或者准国家纷纷向中华国投诚,到了元年夏季,兰芳岛被中国和英国两大势力瓜分。此后中国移民。一批接着一批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中国巨大的人口优势极大的挥了作用,数年后这座面积相当于青海的世界第三大岛屿有华人数百万。

    ************************

    经过了数年的展至1845年中华三年,中国地军队开始形成战斗力。刘寄的目光专注到大泽,由于不断移民的结果,大泽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一些由中国人组成的村庄也开始在大泽附近出现。这些人虽然经常受到当地土匪的袭击,可中国人顽强而富有弹性地生命力仍然使得他们在当地扎了下来。俄国人起先为自己领地上人口的增加而高兴,可很快他们开始驱逐这些说着华语的中国人,因为他们现中国人多过了当地俄国人。刘寄对这些事情保持着克制。他在等着机会。等着尼古拉一世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到来,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可刘寄知道尼古拉将遭遇一场巨大的失败,最终导致他的死亡。似乎那是一场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之间的战争,那场战争的名字叫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将极大地重创俄罗斯人,这将是进攻俄国人地最好时机。

    就在刘寄耐心等待的时候,上海爆了排洋起义。

    上海地十月天气已经开始转凉,这座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的城市在1823年还只是一个小渔村,22年的时间将这里变成了东方明珠。在这座城市的东面有一处被称为十里洋场的地方。

    十里洋场居住着很多的外国商人,这里是中国政府专门划给洋人居住的地方。不过十里洋场绝不是仅仅居住着外国人,许多和外商打交道的华人,以及喜欢西洋文化的中国人也居住在这里。到了这里你会以为生在国外,教堂,有轨马车,马路边的风灯,剪掉了辫子穿着燕尾服的年轻人,白人家里奢靡的舞会,带着红头巾的印度人。十里洋场是中国一座对外的窗口,也是刘寄决心对外开放的缩影,中国洋务派的先锋试验田。

    然而1845年中华三年的十月,这里生了一场灾难。数万的华人从上海周围集中到这里,他们在一些野心家的煽动下,准备彻底的焚毁这里的一切,彻底的铲除这块长满“文化毒草”的土地。

    上海知府张道奎在得知情况后采取了比较坚决的态度,他立刻调集了上海附近各地的警察与巡捕营阻隔人群。

    最终警察与激昂的人群冲突起来。演变成了一场动乱,火焰在洋场里燃烧起来,四周淌满了鲜血,人们愤怒的吼声和枪声交织在一起。

    9岁的刘翰目睹了这场激烈的动荡,这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刚刚离开京城的他,趴在一座洋楼的玻璃窗口看着乱糟糟的一切。这时天色已经暗了,远处红彤彤的火光映红了天边。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