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第四章货源货源
    第四章货源货源

    因为汽车的牌照只有在县上才能上,所以,把车开回龙台后的第二天,朱世寿又把车开到了县城,到县公安局去给汽车上牌照。当时,买车的人不多,上牌照也非常简单,不象现在给汽车上个牌照那样那么复杂。把牌照上好后,朱世寿就把车又开到了县农资公司,因为从龙台出发时,朱世禄让朱世寿给县农资公司的龙主任带点东西去,这是朱世禄借朱世寿买车龙主任提供了方便表示感谢的意思。实际上县农资公司给予了龙台农机公司以不小的照顾,朱世禄担任副厂长后对此深有感触。那个时候,还不兴集体送礼,都是这种以私人交情换私人交情。由于朱世寿带着东西,他又与龙主任不熟,只好又去找那个马丽娟,让她给自己找龙主任。

    朱世寿见到龙主任,把自己哥哥和他本人表示感谢龙主任的话说了,并把带来的东西送到龙主任手上后,龙主任非常高兴,一再说“你们太客气了,你们太客气了!你回去告诉你哥哥,有什么事尽管说就是,不要这么客气。”并一再要留朱世寿吃中午饭。还问朱世寿有关汽车的手续办完没有。朱世寿把办手续的情况给龙主任说了后,一再推辞不吃饭,说是自己还要赶回龙台去。龙主任听了,也就不再挽留,而对是马丽娟说:“小马,你们把要运往龙台的货准备一下,小朱回龙台去时就正好让他送过去。”同时,他还对朱世寿说:“小朱,以后没有货拉时来找我就是,我尽可能地给你安排货物。”因为朱世寿不愿意留下来吃饭,龙主任便借此让朱世寿拉一车货到龙台,也算是感谢朱世寿和朱世禄了。

    龙主任要朱世寿运的,是调给龙台物资站的五吨氮胺肥。本来伍城县城到龙台镇只有二十五公里,但龙主任让小马按三十公里计算,如此一来,龙主任就让朱世寿在正常的运费上额外多挣了两块多钱。这样一来,仅这一趟,也就是一个多小时,朱世寿就挣了十多块钱。朱世寿算了算,如果能够确保每天都有货运的话,自己一个月下来至少也可以挣四五百块钱。那个时候,每个月四五百块钱的收入绝对是高收入了。当然,这四五百块儿钱收入是没有除去油费之类的成本的。

    因为有龙主任的关照和马丽娟的帮衬,朱世寿买了车后,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基本上两三天就要跑一趟县农资公司,一来二去地,就和马丽娟他们混得比较熟了。时不时地朱世寿还给马丽娟和田春莉(那个年龄大一点的女人叫田春莉)带一些东西,两个人因此对朱世寿显得特别好,特别是马丽娟,更是对朱世寿特别热情,“朱哥朱哥”地叫着。私下里,田春莉曾和马丽娟开玩笑说:“小马,还没有看到你对哪个人有这么热情啊!是不是对这个年轻师傅有意啊?”弄得马丽娟很不好意思。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田春莉的一句话,倒是勾起了马丽娟的心思。但想到朱世寿是一个农民,而自己毕竟是一个城里的正式职工,是吃国家饭的,尽管她觉得朱世寿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但从现实出发,又觉得完全不可能。而朱世寿也从来没有存这个心,他只是觉得马丽娟对他热情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而并不是对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也因此,两人在相处时,也才显得非常自然,彼此间都没有一丝虚情假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句话来表述朱世寿和马丽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发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由于人们的思想都还停留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发家致富”的口号尽管已经是社会上喊得响当当了,但真正能够发家致富的,毕竟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朱世寿买了车后,能够运输东西的地方也还不多,主要还就是在县城里跑,帮一些单位拉一些东西。在农村,基本上没有东西可拉。如此一来,朱世寿感觉得好象挣钱还不如原来从镇上倒菜到县城里去卖靠得住。朱世寿刚开始算的,如果每天能够跑一两趟从龙台到县城那样运输,每个月至少挣四五百块钱的想法破灭了,相反,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东西拉,自己还得在龙台镇和县城之间空跑。空跑不说,车是要烧油的,要烧油就要钱,如果没有拉到货却在路上来回地跑,那车烧油也就是烧钱。因此,刚开始一段时间,朱世寿每天为能够拉到货而发愁,他甚至怀疑自己花那么多钱买车是不是一个错误。但买已买了,又不可能退回去,也不可能放置不用,就只好每天到处打听哪里可以拉到东西,有时候哪怕是半车货也拉。

    朱世寿买了汽车以后,原来的自行车就很少用了,他把自行车拿给兄弟朱世喜,让朱世喜学会骑。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因为还没有找到稳定的货源,所以他还是时不时骑自行车到镇上去收购蔬菜到县城去卖或是到一些村庄去收废品。

    汽车刚买来时,朱世寿不愿意让生产队的人知道,因此多数时间是把汽车停在镇上他哥哥的厂里,自己仍骑自行车回家,但时间一长,难免要把车开到梁家坝,因此,慢慢地,周围的人也就都知道朱家的老二买了一辆汽车。一时间,这几乎成了梁家坝乃至柏林公社的一大新闻。

    作为农民,在梁家坝,买第一辆自行车的,是朱世寿,现在第一个买汽车的,又是朱世寿,人们不知道朱家到底有多少钱。当朱世寿第一次把车开到柏林公社停在公社的院坝里时,汽车周围就围满了人,人们在好奇地看着这种新型汽车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眼里露出来的都是羡慕,当然也有人在羡慕中透露着忌妒。有人心里就在想:“哼!我就是有东西也不会让你拉。”当然,也有人心里想:“今后有什么东西就可以让朱老二帮拉了。熟人熟事的,他也不可能收我的钱。”这后一种人的想法,是中国老百姓中最普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心理。讲人情不讲效益,既是中国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中国国情。同时,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几千年的处事原则:“熟人好办事”。

    慢慢地,因为知道朱世寿买车的人多了,梁家坝周围乃至龙台镇周围,有人家有东西确实需要用汽车拉时,就会想到朱世寿。在那个时候汽车还非常少,农村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架架车,但就是架架车也不多。后来有了自行车,但能够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同样不多。人们有大件物品需要搬运时,基本上都是肩挑人抬,能够用架架车的都少。现在有了汽车,有人图快捷方便,也就开始找汽车拉了。因此,朱世寿的生意渐渐地也就好一些了。但农村里拉货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时候朱世寿还是在县城里转。无论是在县城转,还是在其他场镇上转,只要有他觉得好的东西,朱世寿都会买一些给家里,当然多数是吃的东西,用的东西买得并不多。(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