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 > 《时代痕迹——朱家的变迁史》第五章 渐成气候
    第五章、渐成气候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但也马上改变刚实行的并且对建筑队有明确效果的办法,朱世寿和祝基业、高石磊几个人都觉得不行,应该另想办法。想到的第一个对策就是控制人员进入,不能再盲目进人。尽管相对集中地增加人员是朱世寿吸取之前有一阵子因为招人困难,建筑队出现要用人时无人可用的教训,为确保建筑队人手充足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包括实行月基本工资,都是为了留住人)。但现在出现的这种人满为患的情况,特别是来说情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面对说情者朱世寿又觉得不好放下面子来拒绝的局面,朱世寿就感到非常为难了。好在那个时候联系不方便,要找人都是直接上门,意识到建筑队因为人员进入太快致使建筑队出现的问题后,朱世寿开始有意识地躲避那些找到建筑队来详情的人,每天他都不在建筑队的办公地点办公,而是今天在这个工地上,明天到那个工地上,或者是刚才在这个工地上,一会儿又到另外的工地上去了,让人找不到他具体在哪个位置。他也给高石磊和社基业说,如果有人找他,他们就说不知道,然后问清楚找他的人是什么事,如果能够挡住就挡住,实在挡不住,也下来后再朱世寿说,朱世寿再权衡是见还是不见。当然,不见就算了,如果要见,就再另外约定时间和地点。这样,虽然朱世寿每天就象是搞地下工作一样躲躲藏藏,但也使朱世寿多少减少了一些因为各种关系来找他要进建筑队的麻烦。

    人员进入得到控制并基本稳定下来后,朱世寿的建筑队在亏连续损了几个月后开始慢慢地减亏,一直到“伍城县凯江建筑队”正式挂牌半年后,建筑队的经营状况才开始全面有所好转,慢慢地由亏损转为盈利。

    尽管有这样一个挫折过程,但朱世寿的建筑队的整个实力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建筑队的工人在建筑队里都相对固定了,朱世寿也多次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反复给他们灌输企业与职工个人的关系,使得每个职工都意识到自己作为建筑队的一名员工,只有企业的生意好了,他们的收入也才能够得到保证,并且不断提高。职工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企业里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也就进一步增强了。也因此,不仅在施工过程中职工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个职工都能够想为建筑队所想,做为建筑队所做。同时,建筑队的职工们也都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在建筑队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但这些收入都是在建筑队做工上班后才有的,如果建筑队无工可做了,也就没有什么收入可言了。企业没有了收入,他们的工资也就自然没有了来源。要稳定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就必须确保建筑队有事可做。

    由于职工对企业有了认同感,认识到了企业和自己完全是一体,企业赢了他们也就赢了,企业亏了他们也就亏了的道理。他们就能够主动为企业着想,帮建筑队打听消息,寻找工程,在施工中自觉地把施工质量放在心上,企业自然因为职工的努力而变得更有实力。也因为职工的积极参与,使企业变得更有活力。要知道,一个职工就是一个信息源,有几十个职工就有几十个信息源,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能够拿到的工程数量和原来相比,大大地增加了。“伍城凯江建筑队”在经历了工资制度变化、人员突然增加的阵痛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对建筑队的人员队伍进行整顿和规范的同时,朱世寿也按照大哥朱世禄的启发,在企业建筑队的建制建设上也进行了一番完善。首先是任命了建筑队的领导,朱世寿自己任建筑队长,高石磊和祝基业任建筑队副队长。其次,在建筑队设置了内设机构。根本工作情况,朱世寿在建筑队设置了办公室、财务部、工程部、技术部、设备部等五个内设机构,每个内设机构都任命了负责人。办公室和财务部由高石磊分管,技术部、工程部、设备部由祝基业分管。这样一来,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就有些象模象样了。

    组织机构完善了,在管理的规章制度上,朱世寿借鉴朱世禄提供给他的龙台农机厂的一些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职工请销假制度、职工奖惩制度、工程监管制度、材料保管使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对建筑队的管理,特别是为后来建筑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正是这些制度的建立,才使得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能够立之于世,为社会所信任。仅仅从这些管理形式上,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管理规范、建制完善的企业。如果象当时发展起来的不少企业那样,由企业老板随心所欲地支使和管理,如何能够得到业主们的信任?

    在“伍城凯江建筑队”步入初期良性循环的阶段,又正逢国家提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的时候。各地为了发展自己的乡镇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在上,各行各业新建的各类企业,可以说完全就是雨后的春笋,遍地绽开。可以说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完全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经过脱胎换骨式的转换后,虽然出现了将近半年的低谷期,但可以说这种阵痛式的低谷期,正是伍城凯江建筑队急剧发展的能量聚集期。正如蛇蜕皮是生长的需要一样,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经过这一次低谷期后,很快进入了它的第一个急剧扩张期。

    在朱世寿的建筑队改名之前,每个月的营业额也就只有三四万元,就是最好的月份,也只有五六万元的营业额,刚改名后的低谷期,营业额曾下降到一个月只有两万多元的营业额。之后营业额慢慢回升,进入良性循环后,每个月的营业额就开始急剧上升,虽然也只是一些小工程,但每个月的营业额却已经上了十万元。这在当地的这种个体建筑队中还是少有的。

    世上的事很多时候常常是连轴式的,很是让人难以理解。人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好的时候,常常是好事连连;当一个人背的时候,也常常是“船漏又遇连夜雨”,处处背运。正如古话所说:“运来石成金,运去金成石”。

    朱世寿的建筑队可以说就是遇到了好事连连的时候。在近几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全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的飞跃期,不仅是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的春笋,其他各行各来也都同样出现了这种井喷式发展。因此,各项建筑工程大量增加。前面已经说到,朱世寿的“伍城凯江建筑队”虽然工程不断,并且朱世寿等人也在积极努力到处找工程,还却始终没有接到过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工程。

    对于上百万元的大工程,朱世寿并不是不想做,而是一方面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对于五十万元以上大工程的修建,在技术方面心中无数,他建筑队里现在虽然已经有三十多号人了,但具有较好建筑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不多,有几个懂一点的,也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建筑行业的规定,在承建三层以上楼房,必须要有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朱世寿的建筑队里还没有一个这类人员。因此,朱世寿他们在承揽工程时,也没有把承揽三层以上楼房作为对象,承揽的重点主要还是普通老百姓的二层楼房及一些一二层的办公房或厂房。

    在朱世寿的思想中,质量意识一直非常强烈,每一次每一个项目都要员工必须注意施工质量。在建筑队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因施工质量问题而采取的惩处措施也是非常强的。朱世寿知道,他的建筑队目前的技术力量都还不强,只有靠不断的强化要求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朱世寿也明确,由于自己的建筑队的技术力量都还非常初级,“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玉器活”,因而也没有把心思放在承揽大工程上。当然,朱世寿也知道,如果永远不做大工程,自己的建筑队就永远也成不了大气候。他还是想如果一旦有机会,也还是在做一下大工程,哪怕就是不赚钱,只是用来练技术,也对自己的建筑队及建筑队的工人是一个锻炼提高。

    有一句俗话“正在想瞌睡,就遇到枕头”。意思是刚出现某方面的问题,就遇到某方面的机会。朱世寿也是这样,当他产生了希望还是能够做一下大工程的想法时,一个做大工程的机会就来了。(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